原标题:在水一方识古人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方益昉
市区西北普通民居志丹苑隔壁,距离地平面下方约十米处,深藏着700年前的元代水闸。此项按当年官式营造法构建的技术遗产,完美呈现华夏先民主动控制与利用水资源的高超本领,诠释水可载舟覆舟的智慧。目前此馆游客罕至,观展体验直接,可称之为最接近元代的时空通道,以致我在结束拜访的瞬间,产生前世走一回的感觉。
原因在于,被我贸然闯入的元代空间,并非布景装置,而是国内少见的遗迹原址。不同于大部分博物馆把文物精品小心翼翼展示在密闭玻璃柜中,这里允许访客穿越古物内部,与古代肌肤密接。
为了还原遗物得以幸存数百年的地下生态环境,博物馆在核心区域设计了湿气喷淋装置,通过电脑程序与管道喷嘴的定时定向配合,精准控制对古老构件的均匀喷洒和必要笼罩,任凭水雾滋润能工巧匠制作的花岗岩立柱,青石板地坪,以及密密麻麻的木桩龙骨……
水珠毫不迟疑地碰撞元代人工制品后,弹回访客途经的空中呼吸带。理论上说,我的每一口喘息,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呼吸凝胶。地下空间里漂浮的空气微粒,成分内容颇复杂,但一定含有700年前的生物基因和矿物气息。如果采集空气样品,通过色谱分析,准会出现岩石所含微量元素,原木与木板有机质中所含DNA,以及元代尘粒与眼前水分子交融的痕迹。
也就是说,布展方出于完美呈现与保护元代出土水闸的目的,最终撤去封闭玻璃墙。但意外产生的人文效果,还包括让访客在通往元代的隧道里,借助先进技术与躯体感官,体验数百年岁月带来的切肤纯真,在开放的当下空间,与遥远的700年前生理互动。如果贪婪一点的话,趁目前访客尚少,我其实还可以在走道中间的靠背椅上静坐,尽情放空现世红尘。
隔洋思乡逾三载,作为考古与文博爱好者,我事先未曾料到,故乡上海会出现一座,设计理念堪称世界一流,拥有超现实体验的博物馆。
2019年秋,我逛到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库博物馆,当地昵称美杜莎(YEREBATAN SARAYI,527-565)。东罗马帝国在此蓄水,保护水源清洁充沛,供居民取用。该遗址并非出土古物,没有淹没于自然风尘和人世变迁,上千年来一直被爱惜如初。随着取水技术的改良,其原始功能被现代社交替代,平日接纳游客,甚至举办音乐会。
开发遗址博物馆多元化用途,在土耳其相当普遍。比如著名的以弗所(Ephesos)遗址公园,考古发现地震坍方覆盖约四千平方米远古民居,主办方随即在占据3个街坊约7个家庭的发掘面上方,构建庞大施工现场,同时兼顾专业发掘与出土展示互动功能,允许好古者额外购买昂贵门票后,进入内部参观考察。向全民开放一手原始考古资源,鼓励社会关注与投入博物馆建设,强化对本国文明历史的热爱与研究,既满足游客,也赞助科研,一举两得。
这一民居真实的面貌,正被逐步揭开面纱。它始建于公元25年,公元270年左右毁于一场灭顶之灾。我在此流连忘返,特别关注2000年前,引入居家用水的建筑构件与日常细节。从医学史的专业视角,考察家居卫生,最能体现古人是否意识到病从口入,防病先治水的健康理念。在人均寿命刚过半百的基础水平时,如果人们主动将饮用水管和排污水道分离隔绝,减少胃肠道致病微生物的危害,人类就在抗病益寿的文明进程中,跨出了重要一步。
Copyright @ 2015-2023 今日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