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初以来,股东产生密集变动的杭州银行目前暂时陷入了“无主”状态。处在上市城商行“万亿”规模赛道,其一举一动都在市场上受到关注和评价。
【资料图】
截至2023年4月17日收盘,杭州银行股价为12.20元/股,较年初下跌6.73%,低于发行价格14.39元/股。
大股东集体减持、累计套现超百亿
杭州银行最近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何二级市场表现疲软?
近几年来,杭州银行发生的变动还真不少。首先,就是持续至今的股东结构变动。
其中,早在2021年4月,从上市前就长期持有杭州银行的太平洋人寿开始逐步减持股份,前后经过三轮减持后成功清仓23,520.00万股(减持前持股3.97%),累计套现34.45亿元。
同年,中国人寿也宣布进行减持,持股比例由4.80%减至3.86%,套现8.43亿元。
到了2022年2月,杭州银行第一大股东——澳洲联邦银行,分别与杭州城投、杭州交投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,分别向两家以41.37亿元的价格出售流通股29,680万股(各占总股本的5%),合计59,360万股(占总股本的10%);最终收获近83亿元,持股比例由15.57%减至5.56%。
此外,杭州银行的内部管理层也产生变动。
2022年9月,曾带领杭州银行成功上市的原董事长陈震山因组织调动辞职,现已被任命为杭州金投董事会董事、董事长。
他离职后,原行长宋剑斌升任董事长、杭州金投副董事长虞利明被选举为杭州银行副董事长、行长。
反映到二级市场的表现上,杭州银行的股价也是从2021年3月涨至17.75元的高点后,自大股东减持套现开始一路下跌。
时值2023年的今天,杭州银行的股权之变还在上演。2023年2月,包括杭州市财政局在内的8家股东,宣布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,杭州银行的实际控制人也由杭州市财政局转变为不存在实控人。
此番变动后1个月后,中国人寿宣布,再度开始新一轮减持,持股比例由3.86%减至2.00%,套现14.29亿元;同时,杭州城投增持相应股份,进入前三大股东行列。
对于杭州银行来说,股东的变动不会产生对日常经营的不利影响;对于减持的大股东来说,实打实的收获了真银白银的巨额利益;对于增持的地方国资来说,这是看好杭州银行后续发展进行的投资和认可。
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,对应到2023年2月、3月这一时期,杭州银行的股价跌幅分别达到6.94%、4.29%。显而易见的,最终受伤的还是小散。
拨备覆盖率最高、核充率城商行倒一
一方是大股东清仓减持、一方又是积极增持,那么杭州银行真实的业绩表现究竟如何呢?后续是否值得各位投资者继续投入?
根据杭州银行披露的业绩快报,2022年实现全年营业收入329.32亿元,同比增长12.16%;归母净利润116.79亿元,同比增长26.11%,增势十分积极。
从规模来看,截至2022年末,杭州银行总资产达到16165.09亿元,同比增长16.25%,在万亿城商行的梯队中保持了双位数扩张。
这么来看,杭州银行的经营效益良好。
然而,杭州银行的财务报表里,也存在着“引人瞩目”的一些数据。
这其中,过高的拨备覆盖率是受到争议的一个情况。近几年,杭州银行的拨备率一路高歌猛涨,5年时间由256.00%增长至565.10%,增长了309.10个百分点,在整个上市银行队伍中都是最高的。
2022年三季度时,杭州银行的拨备率一度增长至583.67%,已经接近600个百分点。而根据监管要求,银保监会是鼓励上市银行将拨备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的。
财政部曾经发布《金融企业财务规则(征求意见稿)》,“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,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%,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,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”
一方面,较高的拨备率确实有利于保障银行未来的增长;但同样的,也会成为调节利润的手段,在上市银行中,通过调节计提金额来控制利润增长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而将拨备回归合理水平、释放出来的利润,不仅能够核销坏账、预防风险;还可以变成利润、转增资本,以丰厚自身资本实力。
这也是杭州银行的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在近年快速扩张的情况下,内生资本没有很好地跟上同步增长。
2020年以来,杭州银行的各级资本充足率均产生连续下降。其中,杭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常年低于9%,逼近7.5%的监管红线。2022年3季度,杭州银行核充率已下降至8.27%,跌至城商行倒数第一水平。
相比丰厚内生资本,杭州银行选择通过外在途径、募集资金来补充核心资本。
除首发上市外,2020年杭州银行曾增发71.6亿元用于补充核心资本;2021年又通过发行150亿可转债补充核心资本。但从后续数据来看,可见成效不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影响着债转股的进度。自“杭银转债”发行以来,转股价格多次下调,目前已由17.06元/股下调至12.99元/股,但仍高于目前股价。开启转股一年多后,尚未转股的金额占发行总量的比例为99.9928%。
随着管理层和股权变动落地,杭州银行的股价会逐渐回暖。但想要回复到2年以前的表现、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。
内容来源:机构派
作者:小梨
Copyright @ 2015-2023 今日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